行综合分析、论证和设计的活动。本人对工程设计的理解,其核心价值就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以合理的成本满足最大的功能需求,兼顾美观。《论语》中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”,这是学习之道,我想也是设计之道。应该来说,任何理性的活动,都应该在过去的成果中获得经验,获得教训,概莫能外。
近日,总公司设计二所组织了一次小范围的已建工程回顾活动。对近几年来,我公司承担、参与设计的一些已通车重点工程进行了实地的踏勘与调研。对这些工程中好的设计思路、设计理念进行了宣讲,教育了新同事,也开阔了眼界,获得平日设计中体会不到的经验。对现在看来当时设计中存在的些许遗憾和不足也不遮掩,进行总结和讨论,提出设计人员自己的设计思路,大有裨益,收获良多。
下面主要介绍回顾工程中的北中路-312国道立交和泉山大道新建工程。
(一)北中路-312国道立交位于无锡市崇安区东北侧、锡山区西侧,是北中路(锡虞路)连接G312的枢纽型城市互通立交。该互通立交服务于锡山区、锡东片区以及常熟方向与市中心、南京、上海方向的快速交通联系,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转换节点,是2010年后无锡市城市路桥建设中的关键工程。锡虞路主线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(城市快速路功能)标准,设计速度80km/h;G312为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,互通区域设计速度80km/h。本互通采用了迂回定向+苜蓿叶的互通方案。全立交内桥梁规模极大,集中了多种桥型和施工工艺。如上跨沪宁高速的钢箱梁(顶推)、上跨五级航道的曲线钢混组合梁、上跨312国道的现浇连续箱梁、一般路段的小箱梁、空心板梁等。本项目于2013年竣工。
主线桥飞架南北,打通高速阻隔,匝道桥上跨下穿,连接城内城外
与方案设计的效果图(上图)相比,有一条匝道由下穿主线调整为上跨主线。该调整降低了主线桥的高度,减小了设计难度,也大大降低了造价。施工图设计时,充分考虑了立交区域内排水的难度,增加了生态河道排水,并在沪宁高速以东增加了泵站强排,确保小雨自然下渗,打造生态和谐、环境友好的桥下空间;大雨不涝,确保道路结构自身以及行车安全。另外,与方案设计相比,增加了两条辅道下穿整个立交区域,确保312国道和沪宁高速南北两侧周边区域短距离天然的沟通需求。
桥下空间绿意盎然,结合生态河道,已经成为附近居民休憩锻炼聚集地
除此以外,我们还在现场对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。
1、当初对于非机动车随不随主线桥跨越沪宁高速和312国道存在多次讨论,最终还是采用了不随主线桥跨越的方案。但是因为立交的建成导致华夏路口312国道中分带的关闭。锡山区东亭片区、崇安区毛岸片区去往东北塘方向比较绕行,仍然有少量非机动车行驶至主线桥上跨越沪宁高速,占用了机动车道,存在安全隐患。如下图:
2、当初设计计立交区域的排水时,因为该区域地势很低,周边都是比较大的河道,地下水位也比较高,排水设计很困难。局部通过自然排水外,还要增加强排措施。所以,桥下开挖了很多排水生态河道,并且与水利部门沟通,在总图(本文第一张)右下方的河道上增加闸站,降低水位,以便立交区顺利排水,并且提出了控制水位的要求。但是现在看来,该河道的水位仍然比较高,暴雨期间存在积水隐患。我们在现场调查后,立即与建设单位进行了沟通协调,确保安全。对我们以后设计也提了个醒,对于设计项目来说,外界比较重要的关键控制因素一定要确保实施到位,控制到位。
(二)泉山大道新建工程
泉山大道是无锡市锡山区南北向重要的组团间道路,道路等级为双向六车道的城市主干路,上跨了四级航道(锡北运河),连接了老锡沙线与锡虞路(北中路),全长3.5km。该项目穿越了多个自然村和集镇,在现场开展设计回顾活动时,对当时线形设计的过程和协调细节进行了介绍,帮助新同事加快了解项目设计前期协调的内容和重要性。
另外,现场参观了锡北运河大桥。总体看来,梁体外观优美,结构设计较为合理。现场感受桥梁纵坡取值合理,视距较好。
这类项目在我公司市政设计项目中属于常规的设计内容,但是在现场调查过程中,我们仍然发现了问题。
在设计阶段,针对本项目的定位,对横断面选择上与规划、建设等部门多次协调沟通,最终定位为城市主干路,两侧设置人非系统。但是这几年来,该区域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,虽然本项目设置了人非系统,但实际上人非使用的概率很低,尤其是人行道。因为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的距离相对步行来说较远,约300-500m左右,行人沿路步行欲望不强。导致了部分路段的人行道生长了杂草,观感较差。
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,力争设计出符合功能定位、符合实际需求、符合经济性的优质项目。
在整个已建工程回顾活动中,部门同事收获了很多,既有好的经验,也有对以往设计的反思。我们在设计中,往往忽略的就是细节问题。从事设计工作,要举一反三、多积累多总结,确保多出精品工程。
|